整体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的前身是1959年成立的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是新中国最早开展新闻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机构之一。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全国高校学科排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名列全国第一(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并列第一)。2017年,新闻传播学成功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成为学校两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之一。同年,新闻学专业成为全国首个通过教育部专业试点认证的人文社科类专业。2019年,新闻学专业和传播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拥有强大的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52名,其中教授27名,副教授17名,讲师8人,半数以上教师具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验。学院拥有多个实力雄厚的科研团队,目前承担了14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28个省部级研究课题。

学院设有新闻系、传播系和计算传播系,开办有新闻学、新闻学(数据新闻方向)、传播学、传播学(舆情分析方向)、传播学(计算传播方向)5个专业(方向),拥有完善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培养体系,并建有博士后流动站;学院与多所国外知名高校建有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联合培养国际化新闻传播人才。

学院坚持立足主流,培养一流的人才培养理念,六十多年来,为我国新闻传媒和社会各界输送了上万名毕业生,许多校友已经成为中央和地方媒体的领军人物、长江韬奋奖获得者以及知名记者、编辑和节目主持人。


特色活动

子牛杯社会调查是由新闻学院85级校友、中央电视台著名新闻节目主持人白岩松于2007年发起,旨在提高新闻学院本科生国情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锻炼调查、研究和写作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新闻传播教育的第二课堂,该活动鼓励学生将新闻写在大地上子牛杯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也是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教学创新项目,自2007年成立至今十五年来已收到参赛作品1714部,许多作品脱颖而出,相继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高级别学科竞赛的奖项。

中国记者节系列交流活动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主办,在每年记者节举行,是新闻业界、学界专家和新闻传播学子共庆节日、交流思想的平台。在白岩松、敬一丹和俞虹等一批新闻业界和学界专家的支持下,中国记者节纪念活动自2005年起连续举办,结合中国传媒大学的专业特色与优势,拓展了记者节活动的内涵与外延,在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紧扣热点问题,让新闻人和新闻学子在记者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铭记理想、学会坚守。

新传杯首都大学生新闻传播院系辩论邀请赛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辩论队承办的品牌活动。新传杯于每年春季开赛,召集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等十六所高校新闻传播院系辩论队,以传媒行业前沿热点问题为辩题,展开辩论。来自广电系统的业界人士、参赛各校的学界专家和各校知名辩手共同担任评委。


特色课程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自2019年教育部提出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以来,新闻学院积极国家和学校的号召,不断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多次荣获北京市、校级教学奖项。其中,《传播心理学》《实践:社会调查》于2020年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数据可视化传播与应用》《新闻理论》于2023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公示名单。


学生就业及深造情况

新闻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包括新闻学、传播学、传播学(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方向)、网络与新媒体(媒体创意方向)、新闻学(数据新闻报道方向)共5个专业,合计180人,就业率为86.59%

2022届新闻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结构包括签约工作、国内升学、出国(境)留学等多种形式。34.4%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签约工作,16.6%选择出国(境)留学,36.6%选择境内升学。从就业行业流向表来看,在签约工作和自由职业等方向选择直接工作的本科毕业生里,有75.8%的毕业生选择了传媒相关类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