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院举办双一流“海外学者工作坊”和“海外主题工作坊”

发布时间:2019-11-12浏览次数:66

(通讯员 陆佳怡 宋志鑫)受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经费资助,新闻学院于10月28-29日和11月7-9日分别举办“海外学者工作坊”和“海外主题工作坊”,来自香港浸会大学和西班牙布朗卡纳大学的3位教授先后担任主讲。新闻学院副院长曹培鑫教授分别与3位教授就院际科研合作进行了交流,工作坊分别由新闻学院张志华副教授、刘杰尘博士和邹欣副教授主持。

 “海外学者工作坊”由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副院长Cherian George教授担任主讲。他分别给新闻学院师生带来了题为“新加坡的媒介体制”和“新宣传”的讲座。讲座一开始,Cherian George教授对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人口构成、主要语言、GDP数据、选举形式等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新加坡是一个拥有600万人的小岛共和国,它的人均GDP和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在概述完新加坡的发展全貌后,Cherian George教授将话题引到了该国的媒介体制问题上。

Cherian George教授指出,为了确保国家的良性发展,减小媒介过度自由带来的压力,新加坡政府在媒介控制上做出了多种尝试。同时,为了防止互联网发布所造成的不可预期情况,政府制定了完备的法律,惩治通过互联网煽动叛乱、诽谤和泄露官方机密等行为,以确保国家安全。

 工作坊期间,在场师生与Cherian George教授进行了实时互动,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海外学者工作坊”结束后,参与师生普遍反映受益良多,并表示,“对与国内不同的媒介体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次,新闻学院“海外主题工作坊”的题目为“未来新闻学:路径与方法”,担任主讲的两位教授分别为西班牙布朗卡纳大学传媒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Pere Masip教授与Jaume Suau教授。由他们领衔的Digilab研究小组,近年来一直关注新闻学研究的前沿话题,科研成果颇丰。工作坊期间,他们分别为新闻学院师生带来了题为“参与式新闻”(Participatory Journalism)、“社交媒体与议程设置”(Social Media and Agenda-setting)和“虚假信息、后真相与假新闻”(Disinformation, Post-truth and Fake News)的讲座。

 主题工作坊一开始,两位教授就对欧洲以及西班牙的媒介体系和新闻接受趋势进行了介绍,并提出,“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媒介体系,我们要从中找出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参与式新闻”(participatory journalism)是此次主题工作坊的第一大主题。Web 2.0时代,由于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受众对新闻生产活动有了更多的参与空间,由此出现了参与式新闻和公民新闻。对于此类新的新闻生产活动,两位教授专注其效果研究,通过量化研究,发现并分析受众对参与式新闻的看法。研究发现:多数受众认为参与式新闻缺乏组织化控制,在实际参与新闻生产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限制条件。两位教授提到,接下来,他们将在不同的国家开展此类研究,从而更好地理解受众线上参与程度的不同。

 在“社交媒体与议程设置”(Social Media and Agenda-setting)的主题分享中,两位教授首先对议程设置理论的提出背景、主要内容、新时代的发展等做了较为详细的讲解,接着重点分析了社交媒体对传统媒体设置议程的影响,并结合“格拉纳达医院合并事件”的媒体报道,说明了受众对议程的反抗。此外,他们还分析了媒体眼中的新闻价值与受众眼中的新闻价值的不同,指出,对于新闻价值的研究,在嬗变的媒介环境下,依旧是关键问题。

 在“虚假信息、后真相与假新闻”(Disinformation, Post-truth and Fake News)的主题分享中,两位教授对 “信息碎片化”“回声室效应”“过滤气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认为,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人们可以自由、舒服地与伙伴和朋友进行交流、分享信息,但是这也导致了假新闻的泛滥。在后真相时代,受众对于真实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再加上第三人效应的影响,假新闻的传播可能性进一步扩大。对此,Jaume Suau教授认为,“后真相的出现不是机器和工具造成的,而是人们看待自己与事实的关系的态度导致的”。

 为期两天的主题工作坊期间,两位主讲教授与在场师生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交流。参与工作坊的师生纷纷表示,主题工作坊分享的内容都是如今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前沿话题,两位教授的学术分享给他们带来了新的思考与启示。有学生表示,接下来,会将此次工作坊的收获应用到自己的研究当中。

 新闻学院此次举办的“海外学者工作坊”和“海外主题工作坊”也是新闻学院自2018年起开始进行的“新院国际前沿”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院国际前沿”系列活动旨在为新闻学院师生搭建观察与实践新闻传播学最前沿讯息的平台。

(编辑:陈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