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至今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2000-2003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文学博士学位
1997-2003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
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
主持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研究”;
主持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众传播符号研究”;
主持 国家广电总局社科项目“广播电视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引导研究”。
所获奖项
2013 教育部第六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三等奖;
2014 中国传媒大学第十一届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奖(文科著作奖) 二等奖;
2012 中国传媒大学第十届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奖(文科著作类) 二等奖;
2006 中国传媒大学第六届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奖(文科著作类) 二等奖;
2009 中国传媒大学第5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三等奖 。
学术兼职与访学经历
2012-2013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传播与文化系 访问学者
代表性学术成果
(一)专著(4部)
1.《新闻叙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
2.《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与政府应对》,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
3.《大众传播符号:幻象与巫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年;
4.《话语嬗变与模糊边界: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研究》,即将出版。
(二)译著(1部)
范·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华夏出版社,2003年。
(三)CSSCI期刊论文(34篇)
1.“数据新闻:一种社会科学研究的新闻论证”,《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年第12期。
2.“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模式”,《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11期。
3.“图像化生存:从迹象到拟象、从表征到存在”,《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年第5期
4.“话语事件:话语表征及其社会巫术的争夺”,《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1期
5.“论符号像似性”,《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5期
6.“论文化公民身份及其建构”,《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5期
7.“对‘舆论’定义的商榷”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第4期
8.“谁在新闻中说话”,《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3期
9.“新闻话语中的原型沉淀”,《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第2期
10.“媒介神话化——从《泰坦尼克》神话看传播致效”,《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2期。
11.“众筹新闻:变革新闻生产的权力结构”,《国际新闻界》2014年第11期。
12.“模拟、施为与召唤——论仪式的符号特征”,《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8期
13.“图像化生存:规训与展演”,《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2期
14.“从象征之林到象征交换:论符号‘巫术’与符号‘迷思’”,《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7期。
15.“面部表情都是符号吗——论符号判断的误区“,《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1期。
16.“西方某些媒体‘3•14’报道的话语分析”,《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5期。
17.“论新闻源与新闻的话语主体”,《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1期。
18.“社交媒体召唤结构:新闻交往化与亲密性”,《现代传播》2019年第1期。
19.“试论广播电视报道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的框架”,《现代传播》2014年第2期。。
20.“论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中政府与传统媒体的博弈”,《现代传播》2012年第5期。
21.“从模拟到表征再到自我指涉——论人类的三种符号崇拜”,《现代传播》2011年第6期。
22.“论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特征与媒体报道”,《现代传播》2010年第8期。
23.“仿像与奇观——北京奥运开幕式的符号分析”,《现代传播》2008年第5期。
24.“论兽首拍卖事件中西方意识操纵技巧与效应”,《新闻大学》2010年夏季。
25.“论新闻图像与受众的对话”,《新闻大学》2006年第1期。
26.“两极与互补: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样态与图景”,《新闻记者》2017年第8期。
27.“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生产:主体网络与主体间性”,《新闻记者》2018年第4期。
28.“论我国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三种信息传播策略”,《新闻记者》2010年第9期。
29.“解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传播框架”,《当代传播》2011年第1期。
30.“认同•娱乐•迷思——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符号分析”,《当代传播》2009年第5期。
31.“新闻中的永恒故事:原型对记者视角的框限”,《新闻界》2018年第6期。
32.“数据新闻:社会精英话语权的消解”,《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3期。
33.“中美媒介建构‘2015年中美首脑会晤’框架的符号分析——种跨文化传播个案的框架分析路径”,《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34.“空符号的思考”,《中外文化与文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年。
zengqingxiang@cuc.edu.cn